“中國同胞守望相助”系列(2) | 姜正云:率金大附中80義工救助15000多同胞
86年前,一些外籍人士留守危城南京,成立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并設立了南京安全區(qū),保護了25萬多難民。同時,亦有1500多名中國同胞直接參與該委員會的工作。
1938年2月21日,約翰·拉貝在告別演說中稱:“我們委員會各部門的實際工作都是中國人做的,我們必須坦率地承認,他們是在比我們冒更大危險的情況下進行工作的。”
紀念館融媒體中心5月起推出“中國同胞守望相助”系列人物專題報道,為您講述當年與難民們守望相助的中方工作人員事跡。今天播出第二集:《姜正云:率金大附中80義工救助15000多同胞》,敬請收看。
在南京,金陵中學幾乎無人不知。它是很多南京學子夢寐以求的著名高中。這里,在86年前,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期間,曾是金陵大學附屬中學難民收容所。該所由金大附中教師姜正云擔任所長。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間,姜正云所長帶領80位義工,在這里先后救助了15000多難民。日前,小編走進金陵中學,并尋訪了姜正云的后人,還原姜正云所長的英雄事跡。
86年前,他帶領80位義工救助15000多難民
金陵中學張銘老師1985年從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后,被分配至金陵中學從事歷史教學工作。從教30多年來,教學之余,他始終關(guān)注校史和校友會工作,著有《鐘樓記憶——文化、校園、人物》、《金陵中學師生抗戰(zhàn)史話》等著作。張老師帶領小編們來到金中校史展覽館。
張銘老師向紀念館小編介紹金中校史
據(jù)介紹,金陵中學前身是1888年由美國美以美會創(chuàng)建的匯文書院。1910年,匯文書院與宏育書院合并為金陵大學。其中學部博學館,更名為金陵大學附屬中學,簡稱金大附中、金陵中學。
1937年南京淪陷前夕,金大附中校長張坊帶領部分教師西遷四川萬縣沙河子鎮(zhèn)繼續(xù)辦學,作為舍監(jiān)兼英文教師的姜正云,選擇留校護產(chǎn)。?
1937年11月下旬,侵華日軍不斷逼近南京。留守南京的外籍人士發(fā)起成立“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并推選約翰·拉貝為國際委員會主席。隨即,國際委員會在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區(qū)內(nèi),組建了25個難民收容所,另設立9個區(qū),以便在最危急時刻,使未及時撤離的難民有一個可躲避戰(zhàn)火的處所。
灰色部分為當年劃定的南京安全區(qū)范圍
經(jīng)美以美會王明德牧師介紹,姜正云參加了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的救助工作,擔任金陵大學附屬中學難民收容所所長,兼任安全區(qū)第2區(qū)區(qū)長。
姜正云是一位得力的難民收容所所長。在金中校史館一塊介紹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金大附中救助難民情況的展板上,以醒目的文字記載:“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期間,在金陵中學難民收容所所長姜正云領導下,留校護產(chǎn)的80位義工,先后救助了約1萬5千多名難民。”
姜正云,1890年2月出生,1924年金陵大學畢業(yè),1925年任岳州美立長老會牧士,1930年任漢口光華中學教務主任,1935年任金陵中學舍監(jiān)兼英文教師
走在金中校園里,張銘老師指著眼前的建筑說:“這個地方原來是個小禮堂,當時所有的教室都安置了難民。當時這個樓旁邊還有個東課樓。東課樓的閣樓上也藏了難民?!睆堛懤蠋熃榻B,“學生宿舍當年在口子樓,當時北邊是食堂,上面兩層口子形狀是學生宿舍。當年救助難民時,后面搭了平房,那里成為熬粥、施粥的地方。所有宿舍、實驗室,包括體育館當時都安置了很多難民,安置得非常有序?!?/p>
1937年,金陵大學附屬中學校貌,從左往右分別是西課樓、口子樓、鐘樓、小禮堂、東課樓
他將40多位婦女護于鐘樓地下室
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收容了許多婦女,這里不幸成為日軍的目標。日本兵經(jīng)常翻越圍墻進入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殘忍地蹂躪婦女。
姜正云很心痛,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含淚于1937年12月17日致信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總干事喬治·菲奇:“今天晚上,日本兵為了進一步搜尋少女,闖入了我們的宿舍,到處充滿了嗚咽聲,我毫無辦法阻止她們哭泣……如果許多水兵(指當時在長江江面的英美艦船的水兵——編者注)能下船,布置在我們校園周圍,我將表示感激……如果我們?nèi)狈械乃俣龋敲磳⒂懈嗟娜藭K死。我一邊流著憤怒的眼淚,一邊在寫這封信?!?/p>
約翰·拉貝也在1937年12月19日的日記中記錄了當天上午去金大附中了解到的情況:“昨天夜里有3名姑娘被拖走,其中一名在門房就遭到了3個日本士兵的輪奸。”為了躲避日軍的強暴,收容所的婦女都用黑灰抹臉。
為保護難民,姜正云兢兢業(yè)業(yè),曾遭到日軍毆打。在如此艱難情況下,他組織義工嚴師傅等人,將40余名難民婦女藏在他辦公的鐘樓地下室,由義工暗中送飯送水。
原金陵大學附屬中學的鐘樓,重建于20世紀20年代
張銘老師帶領小編走進鐘樓?!斑@是南京當時最早的洋樓,是南京的地標性建筑。”張銘老師介紹,鐘樓如今依然是學校行政辦公樓,地下室保持了當年的結(jié)構(gòu)。里面約200平米,分成5個小隔間,層高1.7米左右。地下室墻上嵌有數(shù)個長方形出氣孔,里面的人可看到外面行人的腳步,外面卻很難察覺到里面情況。這里沒有洗漱間,當年難民在此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如今的鐘樓地下室
鐘樓地下室內(nèi)的出氣孔
他擅長管理,難民收容所井然有序
在姜正云所長領導下,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救助工作井然有序。據(jù)史料記載,收容所內(nèi)設有醫(yī)務所、救護隊、消防隊、檢查組、校園內(nèi)售貨點和中心廚房。難民分為40個小組,為安全起見,難民進來和離開都進行登記,平時禁止難民自行離開收容所。
約翰·拉貝1938年1月4日在日記中記載了金陵大學附中難民收容所的情況,其中提到一個細節(jié),在大米分發(fā)上,收容所每天收到12袋大米供分配。姜正云所長將其中2袋出售給有錢的難民。銷售收入每天約21元。這些錢用于收容所中各種必要的開支,比如購買繩索、掃帚、應付日本士兵時所用的香煙、廚房用品等。收入、支出均詳細入賬。此外,難民所里“有一個中心廚房,收拾得干凈整齊?!崩悓懙溃骸拔覀冇羞@樣的感覺,收容所組織良好,領導有條不紊。”
金陵大學附中難民收容所
1938年1月3日由洛、王、米爾斯和福斯特先生檢查。
組織:
所長:姜正云先生,帶約80名助手
難民人數(shù):1.1萬人(以前為1.5萬人)。
這個收容所的全體難民都已登記。登記之后一些難民離開了收容所,另外一些在查實自己的房屋被毀之后又返回了。收容所中婦女和兒童多于男子。
難民分為40個小組。
有一個救護隊、一個檢查組和一支消防隊。
為病人設立了一個醫(yī)務所,由一些中國醫(yī)生和護士負責。收容所有一些病人。這里有8個成人和3個兒童死亡,紅十字會提供棺木安葬。
愿意服從規(guī)定的難民目前被禁止離開收容所。
幾個吸鴉片的人被逐出了收容所。
一個消費聯(lián)合會經(jīng)營一個售貨點為難民提供方便。所有貨物的銷售價格由一個特別委員會規(guī)定。
大米分發(fā):
收容所每天收到12袋大米供分配。其中2袋出售給有錢的難民。銷售收入每天約21元。這些錢用于收容所中各種必要的開支,比如購買繩索、掃帚、給日本士兵的香煙、廚房用品等。收入、支出均詳細入賬。
每天向窮人和一無所有的人免費發(fā)放10袋大米。
有一個中心廚房,收拾得干凈整齊。燃煤由里格斯先生提供。從1月3日以來自來水管恢復供水。
評價:我們有這樣的感覺:收容所組織良好,領導有條不紊。
姜正云夫人照顧過幸存者常志強小姐弟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當年就避難于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他生前曾口述:“父母弟弟們遇難以后,我姐姐當時12歲,我9歲,姐姐身上被刺傷3刀,還活著。我們聽到附近有哭聲,哭著走過來一位胖胖的婦女……胖媽帶著她的小孩、我和我的姐姐,一起逃到干河沿金陵大學附中難民收容所。大門外擠滿了人,好不容易敲開了門,大家一哄而進。這個學校已經(jīng)住滿了很多難民,擠進門時胖媽便和我們姐弟走散了。這時來了一位婦女,見我姐姐受傷,就背著姐姐上了二樓。我也跟著上樓。這位婦女是難民所的工作人員,負責給難民打飯菜,她一直很照顧我們,后來得知她的丈夫姓姜(金中難民收容所所長姜正云——編者注)?!?/p>
因常志強已離世,小編聯(lián)系上長期陪伴他的小女兒常小梅。她回憶,父親跟她說過這件事:“父親和她的姐姐當年好不容易擠到一座難民區(qū)的樓內(nèi),走廊的樓梯下面就成了兩人的安身之處。后來他們遇到一對好心的夫婦。男的姓姜。當他們得知父親的遭遇后,就把姐弟二人帶到難民區(qū)他們居住的地方?!?/p>
他親筆寫下解散金中難民收容所布告
在紀念館珍藏的歷史圖片庫中,有一張照片,是1938年2月,南京安全區(qū)25個難民收容所所長及南京9區(qū)區(qū)長召開第六次聯(lián)席會議,對拉貝辛勤工作表示謝忱時,到會人員的簽到表。姜正云簽名方正有力。
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的救助工作一直持續(xù)到1938年5月。那年5月4日,南京難民區(qū)國際救濟委員會暨金中難民收容所所長率全體職員,在金陵中學留下一張珍貴的照片(其時不少義工已離開)。
經(jīng)AI技術(shù)修復的南京難民區(qū)國際救濟委員會委員與金陵大學附屬中學難民收容所職員合影,前排右二為姜正云。照片來自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特藏庫,由金中校友在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發(fā)現(xiàn),后復制提供給母校
當年5月15日,姜正云親筆寫下《金中收容所布告》第二十六號,稱奉國際救濟委員會令,決定解散難民收容所。
金陵大學附中難民收容所解散前的布告
他正直善良的品格傳承給后代
姜正云長孫姜四華一家現(xiàn)住在南京馬群附近。2018年中秋小長假,姜四華夫婦曾帶著女兒、外孫來到紀念館參觀并祭拜祖父姜正云。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中國同胞守望相助區(qū)域展板前,姜四華接受小編采訪時說:“我很想念他,感謝爺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保護老百姓所作的貢獻?!?/p>
小編與姜四華的夫人陳謙陵老師約定時間前往其家中拜訪。幸存者常志強的女兒常小梅得知后,主動提出一同前往,當面感謝父親恩人的后代。
姜四華告訴小編,爺爺出生比較苦,”六七歲時他的母親就去世了,父親給他找了個后媽。后媽對他很不好,所以沒幾年,他就出去邊打工邊學習。”姜四華聽家里長輩說,“爺爺英語很好,后來跟牧師來到南京,在華僑路金陵神學院上學,拿到英語文憑,當了英語老師?!苯娜A回憶,奶奶曾跟他說過,“當時家里有6個孩子,奶奶在岳陽老家?guī)?個小孩,爺爺先帶著16歲的大兒子,也就是我的父親來到南京,等工作穩(wěn)定后,就把奶奶和另外5個小孩一起接到南京。1937年12月,日軍侵占南京時,全家就住在金大附中宿舍里?!?/p>
姜正云的長孫姜四華、陳謙陵夫婦
姜四華回憶,爺爺很少跟家人講起南京大屠殺期間,在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救助難民的事情。大姑媽知道一些,曾告訴過他們?!?937年,我大姑媽十幾歲了,她說爺爺當時非常忙,日本兵經(jīng)常來騷擾,爺爺奶奶一到晚上,一聽到腳步聲就把女學生藏到家里櫥里。爺爺有一次為救人,被日本兵打傷?!?/p>
“爺爺后來在法庭做翻譯,解放后在一個中學當英文老師?!苯娜A夫婦還介紹,解放后,姜正云將6個孩子中的3個都送去參軍,“他們英語都很好,其中我的四叔、爺爺?shù)男鹤咏唤茉诳姑涝瘧?zhàn)場當過英語翻譯”。
姜四華說,爺爺姜正云1962年因病去世,現(xiàn)在墓地在南京鯉魚山公墓。姜四華夫婦說,爺爺勤奮、善良、誠實、正派、能吃苦、助人為樂,這些良好的家風都傳承給了后代。據(jù)了解,姜正云共6個子女16個孫子孫女,好幾位都當老師,有的經(jīng)商很成功。一大家人待人接物都很厚道很仗義。
常小梅現(xiàn)場一同聆聽了姜四華夫婦的介紹。她很感動,“我特地前來感謝!如果我父親當年不是有您爺爺奶奶的保護,后來不知會怎樣,也可能就不會有我了”。她說,“我2014年開始,在陪伴父親參加各類社會活動中,才了解父親常志強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經(jīng)歷,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銘記這段歷史,我將父親的經(jīng)歷寫成書,現(xiàn)在已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中、日、英三個語種”。常小梅表示,父親走了,她作為記憶傳承人,接過接力棒,把這段歷史繼續(xù)講述給后人聽。
常小梅將她寫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的生活史》一書送給姜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