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搜索表單

2月21日早晨,著名雕塑家吳顯林逝世,享年82歲。吳顯林是紀念館《古城的災難》組合雕塑、《倪翠萍》《彭玉珍》人物銅雕塑等多組標志性雕塑的創(chuàng)作者。他以深刻的歷史洞察力和藝術表現(xiàn)力,將民族的苦難與抗爭凝固于青銅與石雕之中,成為鐫刻國家記憶的重要符號。

紀念館多組標志性雕塑出自他之手

吳顯林,1942年12月生,四川達州人,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后到南京工作。他生前是南京市雕塑協(xié)會常務會長、南京市油畫雕塑院名譽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吳顯林的藝術生涯與紀念館緊密相連。他與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齊康院士共同創(chuàng)作的《古城的災難》組合雕塑,成為紀念館遺址區(qū)的核心景觀之一。

該作品由殘破的“城墻”、殘缺的“軍刀”、“歷史的橋梁”、遇難者的“頭顱”和“手臂”等一個個單體雕塑,以及象征遇難者累累白骨的鵝卵石組合而成,再現(xiàn)了1937年南京城的創(chuàng)傷與不屈。雕塑通過斷裂的城墻與掙扎的手臂,隱喻歷史之橋上的回望與警示,傳遞出“悲與憤”交織的主題。

吳顯林在設計時注重以具象細節(jié)傳遞抽象情感:高達2.7米的青銅頭顱圓睜雙目,被砍傷的臉頰與痙攣的嘴角,將受難者的痛苦與不屈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作品拒絕簡單的仇恨表達,而是通過受難者的個體形象,引發(fā)觀眾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深刻反思。?

走過“歷史的橋梁”,悼念廣場鑄有222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和參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歷史的證人”銅版路,以及銅版路上矗立著的兩尊人物銅雕像《倪翠萍》《彭玉珍》,均由吳顯林設計。

吳顯林按照1:1的比例,采用“面膜”托樣的新工藝,確保兩位歷史證人的臉部和傷痕形態(tài)逼真,遠遠看上去好像廣場上真的站著兩位老人,向一個個參觀者訴說著歷史上難忘的一頁。2002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65周年,銅版路正式落成揭幕。那天,倪翠萍說:“只要我還活著,我就是這段歷史的活證人,時刻為還原歷史做證明。我死了,我的雕像千年萬年也都能證明?!?/p>

倪翠萍生前與其銅像合影

當年19歲的彭玉珍被日軍擊中右胯,以致右小腿以下部分嚴重變細,只能靠一根拐杖支撐走路。2002年10月,吳顯林為彭玉珍進行“面膜”托樣(下圖左)。如今,彭玉珍的后人、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關若欣在紀念館向觀眾講述其太奶奶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不幸遭遇(下圖右)。

2007年8月,紫金草花園在紀念館建成。次年,吳顯林設計塑造的“紫金花女孩”銅像在紫金草花園內(nèi)落成。銅像高1.17米,表現(xiàn)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個七、八歲的南京女孩,站立在周圍開滿紫金花的一塊山石上,睜大著雙眼看著這個戰(zhàn)亂的世界,稚嫩而天真的臉上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她手舉一束紫金花,置身在漫山遍野的紫金花叢中,臉上出現(xiàn)了些許笑意,象征著對美好和平的向往和祈愿。

此外,在紀念館分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迎面一尊震撼人心的“慰安婦”主題雕塑同樣出自吳顯林之手。雕塑以二戰(zhàn)時隨軍記者拍攝的中國戰(zhàn)場上懷孕的朝鮮籍“慰安婦”樸永心照片為創(chuàng)作原型,身懷六甲的“慰安婦”為主要人物,她身形虛弱,一手護住腹中胎兒,一手搭在另一婦女背上,顯得無力、無助與無望。吳顯林生前曾表示,希望通過藝術“復活受難者的靈魂”,使其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歷史鏡鑒。

業(yè)內(nèi)評價其作品“以極簡手法直擊人心”

吳顯林的作品被建筑大師齊康評價為“以極簡手法直擊人心”,其與紀念館建筑設計的融合,強化了空間的歷史敘事性。

他的另一位合作者、建筑設計師何鏡堂院士曾指出,吳顯林的雕塑“讓冰冷的石材與金屬擁有了生命的溫度”。 

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吳顯林的雕塑是“紀念館的靈魂”,它們不僅承載了民族記憶,更成為國際社會了解歷史真相的窗口。

他生前說“雕塑不僅是記錄者,更是警示燈”

吳顯林畢生致力于用藝術銘刻民族創(chuàng)傷。他在一次訪談中稱:“雕塑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更是未來的警示燈?!?nbsp;

他用雕塑凝固了歷史的血淚,用藝術升華了民族的記憶。他的作品,是全人類反思戰(zhàn)爭、守望和平的精神豐碑。

他的離去,讓藝術界痛失一位以刀鑿詮釋良知的巨匠,但其作品將繼續(xù)在紀念館的沉默中吶喊,喚醒一代又一代人對歷史的銘記、對和平的珍視。??

斯人已逝,但其鐫刻于青銅中的吶喊將永遠回蕩在歷史的天空。

聯(lián)系我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