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他們經歷了人生中很多個“第一次”
今天上午,來自江蘇泗陽縣的特困少年和來自西藏的藏族少年走進紀念館。這些孩子大多是第一次走出大山、走出村鎮(zhèn)。在紀念館中,他們經歷了人生中很多個“第一次”。
第一次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獻花默哀,傳承愛國情懷;第一次撞響和平大鐘,在鐘聲中回望歷史;第一次走進紀念館,了解到許多在書本中看見的抗戰(zhàn)烈士……
小鎮(zhèn)少年:“更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含義”
上午8:30,來自泗陽縣的40余名特困兒童抵達了今天的第一站——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里莊嚴肅穆,在車上嬉笑的孩子們立刻安靜下來。他們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撞響和平大鐘,并參觀了公祭廣場和《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這些孩子都是五年級,屬于低保、特困救助供養(yǎng)、孤兒等特殊困難兒童。泗陽縣教育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人董耀文介紹:“此次南京研學之行將帶領孩子們參觀紀念館、南京博物院、南京理工大學等地,開拓他們的眼界,讓他們了解祖國的歷史和發(fā)展,也讓他們從小樹立自立自強的人生態(tài)度?!?/p>
在約翰·馬吉拍攝的歷史影像前,12歲男孩臧雨晨駐足良久,“看見曾經的中國遭受日軍侵略,我更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含義。我要好好學習,學到一身本領,報效祖國?!?/p>
在存放各處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或集體屠殺遺址泥土的玻璃罐前,12歲女孩史雨昕踮著腳尖看文字介紹。她說:“這次參觀讓我學習到的歷史知識變得立體起來,我希望下次能帶著同學和朋友一起來參觀?!?/p>
藏族少年用藏語留言:“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跨越千山萬水,從拉薩到南京,全程超過3000公里。從拉薩一路向東,不到70公里處,有一座藏語意為“天邊之鄉(xiāng)”的小城——墨竹工卡。
上午9:30,來自墨竹工卡縣的8名小學生們來到紀念館,孩子們面頰黑紅、眼神淳樸,他們目前都在尼瑪江熱鄉(xiāng)中心小學上四年級或五年級。
來自西藏的帶隊老師郝慧娟說,南京市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此次帶領墨竹工卡縣的孩子來南京研學,讓這些來自大山里的孩子們開拓視野,增長見識,領略南京這座城市的發(fā)展魅力,也體驗六朝古都深厚的歷史底蘊。
12歲的歐珠旺姆在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照片墻前駐足許久。她說:“我曾在語文書上學到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今天第一次來到紀念館,我想記住每一位幸存者爺爺奶奶的樣子,我永遠不會忘記這段歷史?!?
此次紀念館之行,激發(fā)了12歲男孩旦增拉布學習知識、探索歷史的興趣。他在留言簿上鄭重地用藏語寫下:“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相信在他的內心深處,已經種下了一顆珍愛和平的種子。